顯示具有 Makefil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Makefil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03-01 18:10

[轉載] Make 命令教程

轉載自:Make 命令教程 -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代碼變成可執行文件,叫做編譯(compile);先編譯這個,還是先編譯那個(即編譯的安排),叫做構建(build)。

Make 是最常用的構建工具,誕生於 1977 年,主要用於 C 語言的項目。但是實際上 ,任何只要某個文件有變化,就要重新構建的項目,都可以用 Make 構建。

本文介紹 Make 命令的用法,從簡單的講起,不需要任何基礎,只要會使用命令行,就能看懂。我的參考資料主要是Isaac Schlueter的《Makefile文件教程》《GNU Make手冊》


一、Make 的概念


Make 這個詞,英語的意思是"制作"。Make 命令直接用了這個意思,就是要做出某個文件。比如,要做出文件 a.txt,就可以執行下面的命令。

$ make a.txt

但是,如果你真的輸入這條命令,它並不會起作用。因為 Make 命令本身並不知道,如何做出 a.txt,需要有人告訴它,如何調用其他命令完成這個目標。

比如,假設文件 a.txt 依賴於 b.txt 和 c.txt ,是後面兩個文件連接(cat 命令)的產物。那麼,make 需要知道下面的規則。

a.txt: b.txt c.txt
    cat b.txt c.txt > a.txt

也就是說,make a.txt 這條命令的背後,實際上分成兩步:第一步,確認 b.txt 和 c.txt 必須已經存在,第二步使用 cat 命令 將這個兩個文件合並,輸出為新文件。

像這樣的規則,都寫在一個叫做 Makefile 的文件中,Make 命令依賴這個文件進行構建。Makefile 文件也可以寫為 makefile, 或者用命令行參數指定為其他文件名。

$ make -f rules.txt
# 或者
$ make --file=rules.txt

上面代碼指定 make 命令依據 rules.txt 文件中的規則,進行構建。

總之,make 只是一個根據指定的 Shell 命令進行構建的工具。它的規則很簡單,你規定要構建哪個文件、它依賴哪些源文件,當那些文件有變動時,如何重新構建它。



二、Makefile 文件的格式


構建規則都寫在 Makefile 文件裡面,要學會如何 Make 命令,就必須學會如何編寫 Makefile 文件。


2.1 概述


Makefile 文件由一系列規則(rules)構成。每條規則的形式如下。

<target> : <prerequisites>
[tab]  <commands>

上面第一行冒號前面的部分,叫做"目標"(target),冒號後面的部分叫做"前置條件"(prerequisites);第二行必須由一個tab鍵起首,後面跟著"命令"(commands)。

"目標"是必需的,不可省略;"前置條件"和"命令"都是可選的,但是兩者之中必須至少存在一個。

每條規則就明確兩件事:構建目標的前置條件是什麼,以及如何構建。下面就詳細講解,每條規則的這三個組成部分。


2.2 目標(target)


一個目標(target)就構成一條規則。目標通常是文件名,指明Make命令所要構建的對像,比如上文的 a.txt 。目標可以是一個文件名,也可以是多個文件名,之間用空格分隔。

除了文件名,目標還可以是某個操作的名字,這稱為"偽目標"(phony target)。

clean:
    rm *.o

上面代碼的目標是 clean,它不是文件名,而是一個操作的名字,屬於"偽目標 ",作用是刪除對像文件。

$ make  clean

但是,如果當前目錄中,正好有一個文件叫做 clean,那麼這個命令不會執行。因為 Make 發現 clean 文件已經存在,就認為沒有必要重新構建了,就不會執行指定的 rm 命令。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可以明確聲明 clean 是"偽目標",寫法如下。

.PHONY: clean
clean:
    rm *.o temp

聲明 clean 是"偽目標"之後,make 就不會去檢查是否存在一個叫做 clean 的文件,而是每次運行都執行對應的命令。像 .PHONY 這樣的內置目標名還有不少,可以查看手冊

如果 Make 命令運行時沒有指定目標,默認會執行 Makefile 文件的第一個目標。

$ make

上面代碼執行 Makefile 文件的第一個目標。


2.3 前置條件(prerequisites)


前置條件通常是一組文件名,之間用空格分隔。它指定了"目標"是否重新構建的判斷標准:只要有一個前置文件不存在,或者有過更新(前置文件的 last-modification 時間戳比目標的時間戳新),"目標"就需要重新構建。

result.txt: source.txt
    cp source.txt result.txt

上面代碼中,構建 result.txt 的前置條件是 source.txt 。如果當前目錄中,source.txt 已經存在,那麼 make result.txt 可以正常運行,否則必須再寫一條規則,來生成 source.txt 。

source.txt:
    echo "this is the source" > source.txt

上面代碼中,source.txt 後面沒有前置條件,就意味著它跟其他文件都無關,只要這個文件還不存在,每次調用 make source.txt,它都會生成。

$ make result.txt
$ make result.txt

上面命令連續執行兩次 make result.txt。第一次執行會先新建 source.txt,然後再新建 result.txt。第二次執行,Make 發現 source.txt 沒有變動(時間戳晚於 result.txt),就不會執行任何操作,result.txt 也不會重新生成。

如果需要生成多個文件,往往采用下面的寫法。

source: file1 file2 file3

上面代碼中,source 是一個偽目標,只有三個前置文件,沒有任何對應的命令。

$ make source

執行 make source 命令後,就會一次性生成 file1,file2,file3 三個文件。這比下面的寫法要方便很多。

$ make file1
$ make file2
$ make file3


2.4 命令(commands)


命令(commands)表示如何更新目標文件,由一行或多行的 Shell 命令組成。它是構建"目標"的具體指令,它的運行結果通常就是生成目標文件。

每行命令之前必須有一個 tab 鍵。如果想用其他鍵,可以用內置變量 .RECIPEPREFIX 聲明。

.RECIPEPREFIX = >
all:
> echo Hello, world

上面代碼用 .RECIPEPREFIX 指定,大於號(>)替代 tab 鍵。所以,每一行命令的起首變成了大於號,而不是 tab 鍵。

需要注意的是,每行命令在一個單獨的 shell 中執行。這些 Shell 之間沒有繼承關系。

var-lost:
    export foo=bar
    echo "foo=[$$foo]"

上面代碼執行後(make var-lost),取不到 foo 的值。因為兩行命令在兩個不同的進程執行。一個解決辦法是將兩行命令寫在一行,中間用分號分隔。

var-kept:
    export foo=bar; echo "foo=[$$foo]"

另一個解決辦法是在換行符前加反斜杠轉義。

var-kept:
    export foo=bar; \
    echo "foo=[$$foo]"

最後一個方法是加上 .ONESHELL: 命令。

.ONESHELL:
var-kept:
    export foo=bar;
    echo "foo=[$$foo]"



三、Makefile文件的語法


3.1 注釋


井號(#)在 Makefile 中表示注釋。

# 这是注释
result.txt: source.txt
    # 这是注释
    cp source.txt result.txt # 这也是注释


3.2 回聲(echoing)


正常情況下,make 會打印每條命令,然後再執行,這就叫做回聲(echoing)。

test:
    # 这是测试

執行上面的規則,會得到下面的結果。

$ make test
# 这是测试

在命令的前面加上 @,就可以關閉回聲。

test:
    @# 这是测试

現在再執行 make test,就不會有任何輸出。

由於在構建過程中,需要了解當前在執行哪條命令,所以通常只在注釋和純顯示的 echo 命令前面加上 @

test:
    @# 这是测试
    @echo TODO


3.3 通配符


通配符(wildcard)用來指定一組符合條件的文件名。Makefile 的通配符與 Bash 一致,主要有星號(*)、問號(?)和 [...] 。比如, *.o 表示所有後綴名為 o 的文件。

clean:
    rm -f *.o


3.4 模式匹配


Make 命令允許對文件名,進行類似正則運算的匹配,主要用到的匹配符是 %。比如,假定當前目錄下有 f1.c 和 f2.c 兩個源碼文件,需要將它們編譯為對應的對像文件。

%.o: %.c

等同於下面的寫法。

f1.o: f1.c
f2.o: f2.c

使用匹配符 %,可以將大量同類型的文件,只用一條規則就完成構建。


3.5 變量和賦值符


Makefile 允許使用等號自定義變量。

txt = Hello World
test:
    @echo $(txt)

上面代碼中,變量 txt 等於 Hello World。調用時,變量需要放在 $( ) 之中。

調用Shell變量,需要在美元符號前,再加一個美元符號,這是因為Make命令會對美元符號轉義。

test:
    @echo $$HOME

有時,變量的值可能指向另一個變量。

v1 = $(v2)

上面代碼中,變量 v1 的值是另一個變量 v2。這時會產生一個問題,v1 的值到底在定義時擴展(靜態擴展),還是在運行時擴展(動態擴展)?如果 v2 的值是動態的,這兩種擴展方式的結果可能會差異很大。

為了解決類似問題,Makefile 一共提供了四個賦值運算符 (=、:=、?=、+=),它們的區別請看 StackOverflow

VARIABLE = value
# 在执行时扩展,允许递归扩展。

VARIABLE := value
# 在定义时扩展。

VARIABLE ?= value
# 只有在该变量为空时才设置值。

VARIABLE += value
# 将值追加到变量的尾端。


3.6 內置變量(Implicit Variables)


Make命令提供一系列內置變量,比如,$(CC) 指向當前使用的編譯器,$(MAKE) 指向當前使用的Make工具。這主要是為了跨平台的兼容性,詳細的內置變量清單見手冊

output:
    $(CC) -o output input.c


3.7 自動變量(Automatic Variables)


Make 命令還提供一些自動變量,它們的值與當前規則有關。主要有以下幾個。


(1)$@

$@指代當前目標,就是Make命令當前構建的那個目標。比如,make foo的 $@ 就指代foo。

a.txt b.txt:
    touch $@

等同於下面的寫法。

a.txt:
    touch a.txt
b.txt:
    touch b.txt


(2)$<

$< 指代第一個前置條件。比如,規則為 t: p1 p2,那麼$< 就指代p1。

a.txt: b.txt c.txt
    cp $< $@

等同於下面的寫法。

a.txt: b.txt c.txt
    cp b.txt a.txt


(3)$?

$? 指代比目標更新的所有前置條件,之間以空格分隔。比如,規則為 t: p1 p2,其中 p2 的時間戳比 t 新,$?就指代p2。


(4)$^

$^ 指代所有前置條件,之間以空格分隔。比如,規則為 t: p1 p2,那麼 $^ 就指代 p1 p2 。


(5)$*

$* 指代匹配符 % 匹配的部分, 比如% 匹配 f1.txt 中的f1 ,$* 就表示 f1。


(6)$(@D) 和 $(@F)

$(@D) 和 $(@F) 分別指向 $@ 的目錄名和文件名。比如,$@是 src/input.c,那麼$(@D) 的值為 src ,$(@F) 的值為 input.c。


(7)$(<D) 和 $(<F)

$(<D) 和 $(<F) 分別指向 $< 的目錄名和文件名。

所有的自動變量清單,請看手冊。下面是自動變量的一個例子。

dest/%.txt: src/%.txt
    @[ -d dest ] || mkdir dest
    cp $< $@

上面代碼將 src 目錄下的 txt 文件,拷貝到 dest 目錄下。首先判斷 dest 目錄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就新建,然後,$< 指代前置文件(src/%.txt), $@ 指代目標文件(dest/%.txt)。


3.8 判斷和循環


Makefile使用 Bash 語法,完成判斷和循環。

ifeq ($(CC),gcc)
    libs=$(libs_for_gcc)
else
    libs=$(normal_libs)
endif

上面代碼判斷當前編譯器是否 gcc ,然後指定不同的庫文件。

LIST = one two three
all:
    for i in $(LIST); do \
        echo $$i; \
    done

# 等同于

all:
    for i in one two three; do \
        echo $i; \
    done

上面代碼的運行結果。

one
two
three


3.9 函數


Makefile 還可以使用函數,格式如下。

$(function arguments)
# 或者
${function arguments}

Makefile提供了許多內置函數,可供調用。下面是幾個常用的內置函數。


(1)shell 函數

shell 函數用來執行 shell 命令

srcfiles := $(shell echo src/{00..99}.txt)


(2)wildcard 函數

wildcard 函數用來在 Makefile 中,替換 Bash 的通配符。

srcfiles := $(wildcard src/*.txt)


(3)subst 函數

subst 函數用來文本替換,格式如下。

$(subst from,to,text)

下面的例子將字符串 "feet on the street" 替換成 "fEEt on the strEEt"。

$(subst ee,EE,feet on the street)

下面是一個稍微復雜的例子。

comma:= ,
empty:=
# space变量用两个空变量作为标识符,当中是一个空格
space:= $(empty) $(empty)
foo:= a b c
bar:= $(subst $(space),$(comma),$(foo))
# bar is now `a,b,c'.


(4)patsubst 函數

patsubst 函數用於模式匹配的替換,格式如下。

$(patsubst pattern,replacement,text)

下面的例子將文件名 "x.c.c bar.c",替換成 "x.c.o bar.o"。

$(patsubst %.c,%.o,x.c.c bar.c)


(5)替換後綴名

替換後綴名函數的寫法是:變量名 + 冒號 + 後綴名替換規則。它實際上 patsubst 函數的一種簡寫形式。

min: $(OUTPUT:.js=.min.js)

上面代碼的意思是,將變量 OUTPUT 中的後綴名 .js 全部替換成 .min.js 。


四、Makefile 的實例



(1)執行多個目標

.PHONY: cleanall cleanobj cleandiff

cleanall : cleanobj cleandiff
    rm program

cleanobj :
    rm *.o

cleandiff :
    rm *.diff

上面代碼可以調用不同目標,刪除不同後綴名的文件,也可以調用一個目標(cleanall),刪除所有指定類型的文件。


(2)編譯C語言項目

edit : main.o kbd.o command.o display.o
    cc -o edit main.o kbd.o command.o display.o

main.o : main.c defs.h
    cc -c main.c
kbd.o : kbd.c defs.h command.h
    cc -c kbd.c
command.o : command.c defs.h command.h
    cc -c command.c
display.o : display.c defs.h
    cc -c display.c

clean :
    rm edit main.o kbd.o command.o display.o

.PHONY: edit clean
2012-05-03 14:49

[Ubuntu 11] HTTP Live Streaming 安裝與測試

安裝 Apache
apt-get install apache2

/etc/apache2/mods-available/mime.conf 加入以下內容:
# HLS file type
AddType application/x-mpegURL .m3u8
AddType video/MP2T .ts


Ubuntu 11.04 預設的 FFmpeg 是沒有啟用 h.264 的支援,所以要自己編譯。

安裝編譯時所需要的套件
apt-get update
apt-get install build-essential checkinstall subversion git libfaac-dev libjack-jackd2-dev libmp3lame-dev libopencore-amrnb-dev libopencore-amrwb-dev libsdl1.2-dev libtheora-dev libva-dev libvdpau-dev libvorbis-dev libx11-dev libxfixes-dev libxvidcore-dev texi2html yasm zlib1g-dev libx264-dev librtmp-dev


編譯 FFmpeg
cd /opt
git clone git://git.videolan.org/ffmpeg
cd ffmpeg

./configure --prefix=/usr --enable-libopencore-amrnb --enable-libopencore-amrwb --enable-libfaac --enable-libmp3lame --enable-libtheora --enable-libvorbis --enable-libx264 --enable-libxvid --disable-ffplay --enable-shared --enable-gpl --enable-postproc --enable-version3 --enable-nonfree --enable-avfilter --enable-pthreads --enable-vdpau --enable-librtmp 

make -j$(grep processor /proc/cpuinfo |wc -l)

checkinstall --pkgname=ffmpeg --pkgversion="5.0.1" --backup=no --deldoc=yes --default


segmenter 是用來切割 FFmpeg 轉好的 ts 檔
編譯 segmenter
cd /opt
svn co http://httpsegmenter.googlecode.com/svn/trunk
cd trunk

sed 's/\/local//g' Makefile.txt > Makefile

make -j$(grep processor /proc/cpuinfo |wc -l)
checkinstall --pkgname=segmenter --pkgversion="2" --backup=no --deldoc=yes --default



測試影片轉檔
cd /var/www
ffmpeg -i gt4.avi -f mpegts -vcodec libx264 -acodec libmp3lame gt4_pre.ts

ffmpeg -i gt4.avi -f mpegts -acodec libmp3lame -ar 48000 -ab 64k -s 720x480 -vcodec libx264 -b 800k -flags +loop -cmp +chroma -partitions +parti4x4+partp8x8+partb8x8 -subq 5 -trellis 1 -refs 1 -coder 0 -me_range 16 -keyint_min 25 -sc_threshold 40 -i_qfactor 0.71 -bt 200k -maxrate 800k -bufsize 800k -rc_eq 'blurCplx^(1-qComp)' -qcomp 0.6 -qmin 10 -qmax 51 -qdiff 4 -level 30 -aspect 720:480 -g 30 -async 2 gt4_pre.ts


測試 RTMP 串接轉檔
ffmpeg -i rtmp://flashstream.adobe.com/ondemand/flash/cs5/prod/production-performance_400x224 -f mpegts -vcodec libx264 -acodec libmp3lame rtmp_pre.ts


測試影片切割
segmenter -i gt4_pre.ts -d 10 -o gt4_pre -x stream.m3u8 -p http://192.168.0.10/


利用 pipe 從轉檔到切割
ffmpeg -i gt4.avi -f mpegts -vcodec libx264 -acodec libmp3lame - |segmenter -i - -d 10 -o gt4_pre -x stream.m3u8 -p http://192.168.0.10/


m3u8 檔案格式
#EXTM3U
#EXT-X-TARGETDURATION:10
#EXTINF:11,
http://192.168.0.10/gt4_pre-1.ts
#EXTINF:11,
http://192.168.0.10/gt4_pre-2.ts
#EXTINF:11,
http://192.168.0.10/gt4_pre-3.ts
#EXTINF:11,
http://192.168.0.10/gt4_pre-4.ts
#EXTINF:5,
http://192.168.0.10/gt4_pre-5.ts
#EXT-X-ENDLIST


以 HTML5 播放影片
<html>
  <head><title>Video Test</title></head>
  <body>
    <center>
      <video tabindex="0" width="720" height="480"><source src="/stream.m3u8"></video>
    </center>
  </body>
</html>


參考文件:
How to compile and install ffmpeg in Ubuntu 11.04
Install FFmpeg and x264 on Ubuntu Lucid Lynx 10.04 LTS
iPhone HTTP Streaming with FFMpeg and an Open Source Segmenter
HTTP Live Streaming draft-pantos-http-live-streaming-08
http live streaming(m3u8 streaming)(m3u8)
2010-10-07 23:11

[C/C++語言] Makefile 通用範例


SRC_DIR = src
OBJ_DIR = obj

SOURCES = \
$(SRC_DIR)/test2.cpp \

TARGET = main.exe


# =================================================
INCLUDE_PATH = \
#-I"include_path" \

NEXUSMGR_LIBDIR = \
#-L"library_path" \

CXXFLAGS = -O0 -g3 -Wall -fPIC -w -c -fmessage-length=0
CFLAGS = -O0 -g3 -Wall -fPIC -w -c -fmessage-length=0

LIBS = \
#-lsqlite \

CC := gcc
CXX := g++
RM := del /Q

# =================================================
OBJS:=$(subst $(SRC_DIR),$(OBJ_DIR),$(SOURCES))
OBJS:=$(OBJS:%.cpp=%.cpp.o)
OBJS:=$(OBJS:%.C=%.C.o)
OBJS:=$(OBJS:%.c=%.c.o)

$(OBJ_DIR)/%.cpp.o: $(SRC_DIR)/%.cpp
$(CXX) $(CXXFLAGS) $(INCLUDE_PATH) -MMD -MP -MF $(@:%.o=%.d) -MT $(@:%.o=%.d) -o $@ $<

$(OBJ_DIR)/%.C.o: $(SRC_DIR)/%.C
$(CXX) $(CXXFLAGS) $(INCLUDE_PATH) -MMD -MP -MF $(@:%.o=%.d) -MT $(@:%.o=%.d) -o $@ $<

$(OBJ_DIR)/%.c.o: $(SRC_DIR)/%.c
$(CC) $(CFLAGS) $(INCLUDE_PATH) -MMD -MP -MF $(@:%.o=%.d) -MT $(@:%.o=%.d) -o $@ $<


$(TARGET): $(OBJS)
$(CXX) $(NEXUSMGR_LIBDIR) -o $(TARGET) $(OBJS) $(LIBS)

$(OBJ_DIR):
-mkdir $(OBJ_DIR)

all: $(OBJ_DIR) $(TARGET)

clean:
-$(RM) $(OBJ_DIR) $(TARGET)